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定位該明確了
來源:中國礦業報
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工作究竟是公益性工作還是商業性工作,這個話題爭論已久,各方莫衷一是。也正因為對其定位的不明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科技研發能力的提升,進而直接影響了我國礦產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水平的提高。
眾所周知,我國礦產資源的最大特點是貧礦多、難選冶礦多、共伴生礦多。面對這樣的天然稟賦,要立足國內保障礦產資源供給,必須充分重視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創新,否則,輕則會降低資源利用價值,重則會使許多礦成為呆礦。因此,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究與應用是地質找礦工作的重要內容,是立足國內保障礦產資源供給的重要支柱。
近年來,“立足國內,提高能源資源保障能力”戰略得以明確,礦產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專項得到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已經啟動;溫家寶總理在視察國土資源部時,對國土資源工作提出“要大力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注重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堅持立足國內,夯實資源保障基礎”,“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強科技支撐”等一系列要求,礦產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工作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也使其定位問題再次成為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探索和研究是一項高風險工作,其前期也就是實驗室以前的工作應該定位為公益性工作。”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所長劉亞川說,“許多很早以前就發現的呆滯礦,一直‘留’到現在還沒有被開發利用,足以證明其技術攻關的難度所在。”
此言非虛,就拿我國多金屬共生礦的典型代表攀西釩鈦磁鐵礦來說,至2007年底,其已探明資源儲量101億噸(其中伴生鈦8.02億噸,釩1832萬噸),2010年釩、鈦保有儲量分別占全國的40%和90%以上,遠景儲量更為可觀。因攀西釩鈦磁鐵礦屬于高鈦型磁鐵礦,雖然儲量巨大,但國內外都沒有現成的選冶分離技術可以借鑒,必須依靠自主創新,而攀西釩鈦磁鐵礦資源的開發就是選冶技術不斷創新的歷程。從1955年開始到現在,在國內眾多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和廠礦企業的不懈努力下,依靠自主創新,形成了一批國際國內領先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有技術,逐步形成了一套從單一利用鐵,到提釩、選鈦、選鈷鎳,再到釩鈦新材料的資源綜合、高效利用模式,至此,攀西釩鈦磁鐵礦才真正實現了釩鈦資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下轉A2版) (上接A1版)
據了解,針對攀西釩鈦磁鐵礦的利用技術,按照國家攻關計劃分工,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從1973年開始,長期進行“強磁-浮選”選鈦工藝及其藥劑的探索和完善,長期參與攀鋼微細粒選鈦技術攻關。2002年,該所開始進行攀枝花紅格礦區釩鈦磁鐵礦選礦試驗研究工作及選礦工藝設計,在過去幾十年研究的基礎上,經過兩年的攻關,提出了“粗磨拋尾-細磨精選”的選鐵工藝流程和“強磁-浮選”的選鈦工藝流程,獲得鐵精礦品位56.45%~56.57%、鐵回收率65%~66%,鈦精礦品位46.5%~48.5%、鈦回收率(對原礦)24%~25%的優異指標,這標志著鈦資源的利用率提高了近80%。與此同時,該所研究開發的多梯度復合磁選預選拋尾技術,在紅格選礦廠得到推廣應用,使鐵品位儲量低于20%的表外礦成為可利用礦。表外礦的開發利用,將使攀西釩鈦磁鐵礦資源保障程度提高40%。
“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下,經過科研人員三四十年的不懈攻關,攀西釩鈦磁鐵礦的選礦、冶煉技術有了關鍵性突破。”劉亞川感觸頗深地說,“如果國家不給予足夠的重視,在資金、人才方面沒有足夠的投入,就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效。所以,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前期的新技術、新工藝研發階段,國家應該視為公益性工作,繼續給予大力支持。”
而現實的情況是,許多人士包括一些業內專家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定位問題還存在一定誤區,因片面強調后期的成果轉化,而忽略了前期的科研探索和攻關,認為綜合利用是礦山企業在礦產資源開發中的行為,應該屬于商業性工作。其實則不然。礦產綜合利用前期的科研探索工作,也就是所謂的“用礦前期”,應該跟地質找礦的“找礦前期”——區域地質調查性質一樣,都具有高風險、高投入、低回報的特點,是集科學與技術、理論與實踐、科研與調查為一體的多學科聯合攻關的工程,具有基礎性、探索性、繼承性等特點,需要長期的資料、經驗與人才積累,充滿了智力勞動,并需要一支穩定的專業隊伍長期進行成果資料的積累和研究。這就決定了礦產綜合利用的前期也就是實驗室以前是公益性工作,必須有一支專門從事此項工作的專業隊伍。
所以,對礦產綜合利用應該跟地質找礦一樣,應該分段對待,并準確界定其“公益性”和“商業性”的性質。“跟地質找礦一樣,礦產綜合利用的前期研究以及資源評價等風險太大,商業不愿跟進,只有通過公益先行,把風險降低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說實驗室研究成功之后,企業看到希望后才愿意跟進投入。”劉亞川分析說,“等到進行擴大性工業試驗,成果進行轉化時,就可以定位為商業性,由企業出錢來進行。”
事實上,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研究的定位問題,國土資源部顧問、中國行政學院研究員方克定有著更深層次的研究。近日,他在《關于公益性地質工作若干問題的再思考》一文中指出,在開源與節流的關系上還需要進一步討論,處于上游的地質找礦以開源為先無可置疑,但不能把節流視為各管一段的純“下游產業屬性”,而應當早有所為,在全國“節約優先”的總要求下尤其如此。
方克定表示,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基本職能有四項:一是列入財政預算的區域地質調查常態化、持續化,不斷提高地質調查研究程度,解決區域地質問題,豐富、創新地質知識;二是有選擇地拉長產業鏈,以拉動商業性礦產勘查投資為前提和重點,在市場需求導向下培育、催生非礦領域的商業性地質工作萌發和成長;三是為國土資源和環境管理提供業務支撐;四是自身項目管理科學、高效。它居于地質工作基礎層面的科技前沿,承擔著“無公(益性)不立”、“無基(礎性)不穩”的重要使命。
方克定認為,從“十二五”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指導思想出發,不向下游產業延伸的地質找礦新機制,其“前端”宜寬一些,“公益先行”的覆蓋面宜廣一些。如在落腳到“找礦前期”的同時,應及早考慮把礦用好和如何節約利用,同時也著眼于“用礦前期”。如加強礦產綜合利用,兼有開源、節流、挖潛、增值、環保的多重效用,但研發周期長,宜及早謀劃。
方克定特別強調,若限于現行體制障礙,在《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總體方案》中難以納入節流及相關內容,就要另外出臺一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戰略行動總體方案》,促成“用礦突破”。
對此,劉亞川深有同感地說:“復雜難選冶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工藝技術的探索和完善是一個系統和長期的過程,必須發揮社會主義國家的優勢,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組織開展跨系統、跨行業、多學科、多層次、產學研相結合的協同攻關,并用相應的體制機制政策加以保障,才能真正系統地解決問題。如果不能對礦產綜合利用前期研究工作以準確定位,不加強‘用礦前期’的研究工作,就很難在關鍵技術和工藝上有所突破。”
事實也正如此。攀西釩鈦磁鐵礦開發利用的實踐證明,只有國家出資把“用礦前期”工作做好、做扎實了,讓礦山企業看到了希望和效益,企業才有積極性。與此同時,要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的原則,構建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提高成果轉化率。而企業作為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也要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為目標,始終不渝地重視技術創新和技術升級,才能真正實現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和提升資源價值

